10月20日 ,在一場煙雨裏 ,記者走進了四麵環山的神垕鎮 ,在這個特色小鎮裏感受到神垕鎮被東西走向的乾鳴山分割成兩個盆地 ,耕地少且水利較差。但是神垕人卻憑著慧心 ,將白泥化作彩瓷 ,神垕鎮不僅是小鎮,更是小城 ,更是中華文化中一張耀眼的文化名片 。 雨水一滴滴落在雨傘上 ,青苔一行行爬上木門和磚牆 。雨中漫步在神垕鎮的街頭巷尾 ,逡巡於一間間裝飾典雅的小店 ,心底會油然生出一種猜測 :從未到過神垕的人 ,倘若突然出現在此地 ,也能發現這個古鎮與瓷器息息相關 。 這裏的瓷器店比飯館 、超市加起來還要多 ,幾乎是一步一家鈞瓷店 。而許多大小商店門口隨意排放的花盆 、水缸 ,多是由壞掉的瓷器改成 。大院落前的兩尊石獅子也索性用大瓷瓶代替 。沿街蔓延的鈞瓷器 ,默默注視著雨中的老街 ,不禁讓人生出一種歲月靜好的觀感 。 由於古鎮依山沿河而建 ,致使神垕鎮“十步路不平 、十步街不直” 。外地人來此 ,往往會失去方向感 。最早沿河而建的老街在低處 ,新城往山上漫去 ,所以神垕人打招呼有時會來一句 :“吃飯了沒 ,上去還是下去 ?” 被山林環繞的古鎮 ,如同一個天然氧吧 ,四處溢滿草木香氣 。 如果你比較細心 ,在神垕安靜的小巷 ,你一定會遇見這些浸滿歲月感的籠盔 。它們無處不在 ,它們在老牆裏做磚 、在小院裏做花池 、在院牆上做花盆 、在屋簷下做魚缸…… 籠盔是神垕人對它的稱呼 ,實際就是燒造陶瓷時使用的匣缽 。籠盔可以防止氣體及有害物質對坯體 、釉麵造成破壞 。當籠盔損壞或者廢棄時 ,當地人就將它變廢為寶 ,壘進牆裏或者改為他用 。時間一長 ,籠盔越積越多 ,隨處可見 。古樸的籠盔守護著鈞瓷也守護著神垕人 ,如同神垕曆史的見證人 ,在古鎮裏講著歲月悠長的故事 。 縱有家產萬貫 不如鈞瓷一片 郗德營在神垕鎮經營著一家鈞瓷小店 ,雨天人少 ,他就坐在自己的小店裏 ,眯著眼對著一個鈞瓷瓶發呆 。流動的棗紅如同飛瀑 ,泛出的青點如同星辰 ,隱現的暗色如同遠山……交匯流動的色彩間 ,他仿佛望見了一個繽紛的世界 ,望見了寫意的山水與他早年告別慈母奔向學堂時 ,路旁的一聲聲蟬鳴 。 說是經營 ,郗德營更像是鈞瓷文化的講解員 。他說 :“鈞瓷之美 ,美在窯變 。誰都無法預知出窯時 ,瓷器到底會呈現出怎樣的麵貌 。鈞瓷入窯時是一體素淨的 ,但是在窯內爐火的高溫下 ,鈞瓷會發生窯變 ,呈現出各式的絢麗色彩 ,有一種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感 。窯變藝術效果不是人為的 ,是天定的 。” 這就是所謂的“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每一件出窯的鈞瓷釉色都是世間唯一的 。 郗德營有一件鈞瓷盤幾乎從不示人 ,倒是給這個鈞瓷盤拍了一張照片 ,逢人就拿出來顯擺 :“你看看我這個寶貝上的圖案像啥 ?”其實不用仔細辨認就能看出,盤子上是一隻憨態可掬的熊貓腦袋和一條扭身遊蕩的金魚 ,惟妙惟肖 。 其實 ,郗德營如果把這盤子賣了完全可以在大城市置換一套房產 ,不過以前就有人來問過好幾遍了 ,郗德營就是不賣 。還真應了神垕鎮流傳的那句話 :縱有家產萬貫 ,不如鈞瓷一片 。 鈞瓷是大自然的饋贈 世代生於斯長於斯的神垕人 ,雖然沒有廣袤的耕地與便利的水利 ,但是他們卻將目光放到大多數人不曾留意的地方 ,將雙手紮進深山與厚土 。孔雀岩 、豆腐石 、瑪瑙石等各種礦石與浸滿了四季變化的五色瓷土 ,經過神垕人團團揉捏 、細致製模 、耐心打磨 ,變成一件件蘊涵天地變化的精美瓷器。就像神垕古鎮管委會紀工委書記王洋所言 :“神垕自古就不靠耕地 ,鈞瓷是大自然的饋贈 ,更是神垕人慧心的體現 。” 神垕全鎮轄12個行政村 ,8個社區居委會 ,共有73000人,鎮區常住人口57000人 。據王洋說 ,全鎮大部分人口都從事著與鈞瓷有關的工作 。 在神垕鎮一家瓷廠做銷售的王星雅也是土生土長的神垕人 ,她的父親就是瓷廠的燒爐師傅 。她說 ,小時候神垕鎮幾乎家家戶戶都燒瓷 。半夜窯內傳來劈啪的開片聲 ,就像這個小鎮令人安心的囈語 。 神垕鈞瓷突圍的六字訣 :傳承 、創新 、提升 中國有許多古老的技藝 ,要麽漸漸消隱在曆史的長河裏 ,要麽在俗世的傾軋裏麵目全非 。神垕鎮是怎麽應對這一難題的呢 ?王洋說 ,是將“傳承 、創新 、提升”並重 。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鈞瓷以典型的“窯變”藝術 ,造就了“玉潤星輝、沉穩雄渾”的時代風格 ,但是這一時期個體民窯甚少 ,故以國營瓷廠 、鈞瓷一廠 、鈞瓷二廠三家試製生產 。產量有限 、合格率低 。1994年後 ,也就是王星雅出生的那個年代 ,以液化氣梭式窯燒製 ,成為當代鈞瓷的主流 。 它將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鈞瓷的生產工藝相結合 ,大膽改進燃料 、釉方等工藝 ,使得造就的鈞瓷既具有傳統鈞瓷的沉穩凝重 、含蓄隱約 ,又清新亮麗 、意境豐富 ,具有廣闊的升值空間 。 神垕鎮還規劃建設了鈞瓷文化創意產業園 ,目前產業園已入駐了48家企業 。神垕現在光國家級 、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就有134人 。 而在當地人眼裏 ,另一個能代表鈞瓷精神內核的 ,就是窯廠旁的碎瓷池 。由於工藝難度較大 ,成型條件苛刻 ,鈞瓷素有“十窯九不成”之說 ,為保證鈞瓷的品質與形象 ,瓷廠師傅會掄錘將有瑕疵的瓷器毫不留情地毀掉 。一窯能出的瓶子也就百十件 ,九成都要砸毀。神垕鎮一家瓷器店的老板溫敏說 ,聽說海爾砸過冰箱 ,有我們砸瓷器狠嗎 ? 瓷器不僅是神垕的支柱產業 、文化名片 ,更是紮在神垕人心裏的文化之根 。 用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帶動文化遊 神垕作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 、中國鈞瓷之都 ,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鈞瓷生產地 。鈞瓷作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 ,形成了千年古鎮和曆史悠久的鈞瓷文化 。但是隻靠鈞瓷生產 ,產業結構未免顯得單薄 ,於是結合神垕實際 ,禹州市提出 ,“以鈞瓷文化為品牌 ,以神垕古鎮為載體 ,以鈞瓷產業為集群 ,以旅遊開發為帶動 ,努力把神垕打造成為獨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和知名的旅遊景區” 。 神垕鎮為此做出了一係列的努力 。 累計投入1.28億元 ,用於道路改造 、管網鋪設 、增加照明、新建公廁和遊園以及休閑廣場 ,居住條件明顯改善 。 累計投入2.3億元 ,建成了供水廠 、汙水處理廠 、110千伏電站和中心學校 、幼兒園等 。 除了公共設施 ,如何修繕神垕老街同時還能保持原汁原味 ,同樣是擺在神垕鎮政府麵前的難題 。王洋說 ,神垕鎮政府把特色小鎮建設與5A級景區創建結合起來 ,注冊成立了河南神垕古鎮發展有限公司 ,對神垕古鎮進行保護開發 ,市場化運作 。記者在老街上看到一群20多歲的年輕人 ,正挨家挨戶走訪 ,在筆記本上塗塗畫畫 。詢問得知是文物保護機構的人 ,正統計房屋損毀部位 。 神垕建立了三個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和五個專業市場 ,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 ,2015年解決就業人口將近3萬人;鈞瓷文化旅遊產業的興起,也讓旅遊紀念品 、包裝業 、快遞業都得到了良好發展 。 將文化產業與旅遊相結合 ,不僅是加法 ,更是乘法 。 一入神垕山 ,七裏長街觀 有個作家說 :“這座全國唯一‘活著的古鎮’ ,鈞瓷是根 ,沉默的老街是魂 。” “一入神垕山 ,七裏長街觀 。七十二座窯 ,煙火遮住天 。商賈遍地走 ,日進鬥金錢” ,這是家住老街的78歲老人劉夢打小就耳熟能詳的一首民謠 ,描述的就是神垕古鎮老街古時的盛景 。 進入老街 ,先要經過一座擁有六百多年曆史的騶虞橋 。橋後就是老街 ,也是神垕古鎮的保護區 。古鎮原是河兩岸的五個村莊 ,早在夏商時期就有先民在此居住 ,從事農耕冶陶 。自唐宋以來,隨著神垕陶瓷業的發展 ,這五個古老村莊逐漸連成一片 ,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神垕鎮 。 踩著青石板路 ,看著斑駁的磚牆 ,越發讓人感受到老街的厚重與溫潤 。 劉夢自小就生活在老街中心 ,而與他家對門的伯靈翁廟 ,是他兒時最喜歡的去處之一 ,當地人稱為“窯神廟”或“大廟” ,始建於唐代 ,曆朝曆代又多次重修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重修為元延祐七年 。伯靈翁廟雕梁畫棟 ,有著一種精致的美感 。 劉夢小時候常跑到廟裏玩耍 。他清楚地記得陽光透過木格窗戶灑在地上 、大殿前香火嫋嫋升起的情景 。 廟的院子裏有兩個緊挨的戲台 。神垕民謠裏“二樓唱對台”說的就是這裏 。據說是不同的窯家互不服氣 、互相比拚技藝的舞台 ,意在告訴人們 ,我家不但瓷器好,而且戲也唱得好 ,俗稱對台戲 。 古樹生靈泉 ,涓涓不斷流 今年74歲的朱懷卿寫得一手好字 。他沒事就喜歡到伯靈翁廟裏踱步 。他說 ,現在年紀大了 ,不方便上山 。年輕時 ,他更喜歡去鳳翅山上的靈泉寺玩 。 靈泉寺院雄偉 ,但是朱懷卿念念不忘的卻是靈泉寺有一株銀杏樹 ,神垕人喜歡叫它白果樹 。這棵銀杏樹已經過千年的風雨 ,樹幹四人才能環抱 ,古樹參天 ,枝繁葉茂 。盛夏時節 ,神垕人常去樹下避暑打牌 ,遊人商販雲集 。 據當地老人說 ,古樹有靈性 ,樹根紮進了寺中的一汪清泉 。嚐一口 ,泉水清冽爽口 。無論神垕多旱 ,泉水一刻未曾斷流過 。泉水不僅好喝 ,據說還能強身健體包治百病 。即便是現在 ,依然會有神垕的老人專門去山上接水來吃 。 鈞瓷給神垕人以雅致 、老街賦神垕人以溫潤 、靈泉潤神垕人以清明 。在神垕 ,蘸水寫字的老人在青石板上一筆筆寫著古詩 ,慈眉善目的奶奶在門前一針針繡著鞋墊 ,穿唐裝的師傅與友人交談著窯燒的趣事 ,老人騎車摔倒街坊趕緊過去扶起……中國人特有的善良與儒雅在這座山中古鎮清晰彰顯 。 |